

正一嗣漢張天師府簡介
一、歷史傳承
在中華民族諸宗教中,道教為唯一源起於中華文化的民族宗教,與儒家、佛教號稱三教。近兩千年前第一代張道陵(34-156)在四川創立天師道,被尊稱為祖天師,開始傳授符籙建立制度,即為正一派,屬於符籙派。至第四代張盛移居江西龍虎山,從此被奉為正一祖庭,歷代天師均在此世代相襲,明太祖曾賜予「掌天下道教事」的殊榮,故天師世家與孔子世家並稱,成為中國的兩大傳承世家。
歷代張天師即以符法護國救世,按照籙職規範信徒,其中道法高明者均為帝王所尊崇,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(1092-1126)建立天心正法,為國除害;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(1359-1410)編修道教一切經為《道藏》。而歷代名士也嚮往道教神仙,如書法家王羲之、詩人李白等,均曾受籙,其高超的藝術成就創造了美的境界。
近代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(1862-1924)生逢亂世,預知天下將有變亂,天師一脈也將出現危機,乃秘令天師府大法官護送第五子張新君到臺灣。國共內戰之後,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(1904-1969)離開大陸輾轉來臺,先後成立道教會,設置嗣漢天師府駐臺辦事處。其後張源先(1931-2008)繼任六十四代天師之職,持續弘揚天師道法。
張新君歷經諸法官的教養,精熟天師道法,日本統治期間確認為「天師之子」。1949年以後政治劇變,決心栽培孫子(張意將)傳承天師法脈,自幼即將其攜入斗六山中,傳授符法及易經八卦、地理風水諸術,以備將來之需。直到張意將年紀稍長,才接受現代教育,大學畢業、工作後,遠赴日本京都大學、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留學,這種國外留學經驗使他具備國際視野。歸國後既投入工作,也積極尋訪青城山、龍虎山,追索其天師血脈與法脈。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仙逝後,傳承譜系不明,乃決定於2009年正式襲職以符天意,使龍虎山天師道法得以傳續不絶。
二、傳承古制
張意將襲職以後誓弘道教正法,既承續祖庭所傳的功法秘訣,也決心採取現代精神加以弘揚,期使道教適應新世紀的世界潮流,首先注重道教徒的現代教育,除了臺北本府,特選彰化芬園設立教育總部,裨充實道士及信徒的道教素質。此一福地位於臺灣中部南北稱便,空間營造則融古制與現代於一,2014年恭奉祖天師聖像,其風水座東朝西,以示不忘龍虎山祖庭。
自成立總部以來,即依照天師府古制授籙傳宗,使道教從業者及奉道之士得以奏職、皈依。在教義上即酌加現代詮釋,方便現代社會的宗教實踐。這種訓練除了道教學術的文化知識,既有調養身心的傳統功法,也有科儀演法、易經術數及正一符法等,期使社會能夠認識天師正法。
張天師府秉承道家的慈善精神,建立急難救助機制,每年補助近千名清寒民眾喪葬諸事, 2012年曾受台灣內政部的表揚;並踐行人道救助志業,例如台灣南部發生88風災、日本311地震,天師都親率信眾投入救難,並勸募捐助災區,即認為災難無國界,救助亦無國界。
符籙派夙以科教見長,既為私人亦為公家從事齋醮,目的即是安定境宇,冥陽兩利。張意將天師亦如在臺前兩代天師行使其職,應邀前往開香、上表及監壇,故法事順利,人天俱安,使天師正法深入社會基層。
歷代天師作為帝師,例需為國祈福安鎮天下,迄今仍傳承此一神聖職責。張意將天師受邀參加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祈福法會;2013年台灣燈會被聘請主持上元祈福法會,即遵循古制搭結虛皇壇,天師登臺上表,祈貺天官降賜福祥,故當年風調雨順,未曾發生颱風襲臺諸事。
三、創新潮流
六十五天師的當代職能,即重新為道教在二十一世紀定位,使其順應潮流與時俱變,轉型為現代化的新民族宗教。其精神境界遵循老子《道德經》,崇尚「道法自然」的無為,強調「不爭」思想,認為「上善若水」,效法其柔和之德,利萬物而不與之爭。故道教為崇尚和平的宗教,基於「和而不同」的原則,既堅持本身獨有的教義,也與世界各宗教交流、和諧相處,為人類創造世界的和平安樂。
張天師遊學各國,深信道教文化具有普世性的價值,既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學術討論、國際活動,也贊助道教文化的展演。在2012、13連續兩年參與「國際道教節世界慶典」,共同將道教國際化;又在2013年贊助「世界宗教博物館」舉行道教文物展,應邀現場書符並受邀專題演講,宣揚天師符法的精義與現代生活的關係。
道教基於道家哲學,認為人與天、地三才位育,人類應體認與大自然的共生之理,才能使生存環境永續。自古營造道觀均能因地制宜,利用山林洞穴形成洞天福地,而不破壞地脈斬斷地氣,使人的棲居所在與自然共存。二十世紀所闡揚的自然生態,契合道教的宗教信念,如面對營建都會舉行謝土儀式,對於土地秩序的破壞表達懺悔謝罪,即借此提醒人需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。
天師道雖然成立於近兩千年前,卻依據《易經》的陰陽互補原理,認為一陰一陽合成太極。故男女均可修煉,成仙之道並無差別,這種精神實可呼應當代議題,性別平等,同等並重,此為哲理層次的兩性平等觀。
張天師府的當代使命及目標,就是使傳統道教進而創造性轉化,使這一民族宗教也具有現代精神。既傳布於華人世界,也能邁向國際社會,共同為人類的安和樂利而努力,並為世界的和平幸福而祈福。